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22 08:07:08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空气》教学反思1

在五(4)班上这节课前,我已经在五(1)和五(3)班上过两次课,考虑到五(4)班学生奇思妙想比较多,头脑比较灵活,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上,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研讨和汇报,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由于不知道学生会想出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无法把材料一一备齐,所以我把验证环节改为老师演示实验,本来以为老师演示的话,有些学生会开小差,不注意听讲,没想到在经过了前面大量的研讨,学生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方案到底是否可行,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看到实验成功时,都纷纷鼓掌庆祝,整堂课不仅安静有序,而且在研讨环节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有很多,整理如下:

1、把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里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乒乓球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2、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经验,取一只空试管套上气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时,气球会变大,冷却后气球会变小。

3、取一个气球吹大,隔着石棉网加热,受热膨胀后气球会爆炸。(马上有学生提出实验太危险,可操作性不强)

4、高压锅密封后加热,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会推动安全阀。(学生反驳加热时里面不放水很危险容易爆炸,如果放了水,那么水受热时形成水蒸汽,推动安全阀的是水蒸汽,而不是空气。也有学生认为里面也有一部分空气,是空气和水蒸汽一起膨胀,推动了安全阀。)

5、在高压锅例子的启发下,学生提出可以取一个针筒,抽取一部分空气,记录下此时的刻度,然后放在热水或冷水中,空气热胀冷缩时会推动活塞,再记录下刻度变化即可证明。(有学生补充热水的温度要很高,空气的量要稍多,否则不足以推动活塞)

6、取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间插上一根玻璃管,玻璃管中放一个小纸片,空气受热膨胀时会推动小纸片。(学生质疑可操作性,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为玻璃滴管中滴加红墨水,可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来证明)

虽然学生的方案有些还不够完善,但是能够看出孩子们有在积极动脑思考,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我在黑板旁边贴了发言格式,每次学生发言时都会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发言格式,汇报起来语言也更加科学。但是学生汇报时仍会习惯性地看着老师,我反复地强调汇报的对象是全班同学,而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声音要大声响亮,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主导,这个转变学生还是不能适应,还需要慢慢引导。研讨环节的精彩出乎我的意料,后面的演示验证也很顺利,本来我想给学生演示“奇妙的喷泉”作为结尾,但是课前反复做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不过课堂上学生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机智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孩子们点赞!

《空气》教学反思2

《看不见的空气》一课的设计从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入手,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空气、实验观察空气、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压缩空气的应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学会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方法观察研究物体。教学流程可为: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重点难点确定为: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准备上教师可准备: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学生准备: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教学过程由情景引入。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教学时,可以先拿一个装有水的饮料瓶(能捏动的塑料瓶子),然后打开盖子把水倒掉,再把盖子盖上,然后用手捏瓶子:为什么捏不瘪呢?打开盖子再捏为什么就能捏瘪呢?里面有没有东西呢?有东西怎么又没看到,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呢?以这样的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引导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这样,原本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这也为用感官感觉空气提供了基础。

引导学生用手摸、按等方法,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敲一敲,听一听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的声音;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手上或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也可以尝一尝、闻一闻,进一步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引申出问题:用嘴吹进塑料袋中的气体是不是空气?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讨论时除了引导学生根据已进行的活动加以说明,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还能采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同时,可以应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指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还可以让学生提出有关空气的其他发现和各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好记录。

如果通过讨论,觉得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不够深入时,可以采用“纸团不湿”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加深认识到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所需准备器材:一个水槽,一只玻璃杯,一张废纸和水。

实验步骤和方法:①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②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实验中可以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示:①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有一大截“空"着;②将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湿。

通过这样的实验,可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做法并不复杂,却具有魔术般的效果,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

引申的问题: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活动4:压缩空气

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 ……此处隐藏10144个字……了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

然后问同学想不想验证一下呢?学生都很高兴的想知道结果。下一步我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这三个装置倒掉哪个先灭。

学生发现了结果都是很高兴。这个时候,我又问:你们发现罩着的饮料瓶的蜡烛都灭了,那么你们又发现什么现象呢?学生都发现瓶子内水面上升了。这个时候,我问这事什么原因呢?

这个时候学生有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当然是少数学生看的书比较的多能够这是怎样回事?我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又问了一句是否像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呢?我做了下面的操作,点燃一个小木棒,然后将饮料瓶迅速的打开,然后将燃着的木棒放入饮料瓶。学生们发现木棒立刻熄灭了。这个时候知道了剩下的空气不能够支持燃烧,通过比较还知道一部分的空气是支持燃烧的。这样就通过实验掌握空气的成分了·。

在空气应用的环节,我也是主要组织学生进行体验空气的供人进行呼吸的作用。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空气的作用。当然对于空气的燃烧支持,学生呢能够通过实验已经了解和掌握,这个方面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空气》教学反思13

一、要充分信任学生。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实验是让学生利用本课刚刚学的“空气占据空间”,不用吹的方法,就能制做出泡泡来,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难点的一个理解运用。备课时,我就想,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是太难了,学生能不能做出来,犹豫不决,怀着试一试的想法,设计了这个实验,没想到孩子们在积极讨论、动脑思考、反复实验中成功了,当时孩子欣喜的表情,兴奋的话语、以及对本实验精彩的解释,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二、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认识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这一环节,学生说到了“飘”字,可能在学生的概念里,空气就是会飘,而没真正认识到流动,我可以把“飘”字板书在黑板上,反问学生:有风才会飘,可现在我们教室里没有风啊?在交流中让学体会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三、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准确点播。

实验空气占据空间,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了大量的材料设计了三个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探究兴趣很浓,但对“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认识仍然不够到位,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后的交流不够充分,学生会做,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我进一进步体会到,实验后的交流充分、老师的点拨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空气》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一定要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我们平时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空气》教学反思15

这是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了解空气》。在确定班级的时候,我特地定了三1班。记得在上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特地绕开了这个班级,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特点是脑子灵活,思维活跃,但是组织纪律性太差,实验时往往像脱缰的野马,放出去了就很难收回。特别是班级里有个叫陆潇烨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旁若无人的自由发挥,扰乱课堂纪律。这次教研活动选定这个班级主要原因是我认识到,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不是老师挑怎样的班级,怎样的学生,而是要根据具体的班级和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组织好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前,学生进入教室,陆潇烨一看自己座位上没有实验器材,(以前为了让他不打扰其他人,都是他一人一套器材的。这次器材正好不够,所以没给他准备。)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怎么没有实验器材?”我走到他身边,扶着他的肩膀说:“今天实验器材不够,所以没有给你准备。待会实验你就参与旁边一组进行实验。我相信你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探讨的。如果你认真上课,以后的实验仍旧给你准备器材。”他点了点头。

按照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上学期学的观察方法逐一对收集的空气进行观察,得出空气的基本特点。但在上课前几分钟,我临时改变了策略,决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观察收集的空气,不再局限于用塑料袋收集,也不再局限于利用上学期学到的方法。并且让他们把得到的结论自己写到黑板上去。我知道,这要冒很大的风险,按照这个班级的个性,待会能“收”得了吗?可我还是决定试一试,我要让这个班级的长项充分发挥出来。

果然,当我一说完要求后,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一样,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有收集的,有观察的,有用塑料袋的,有用玻璃瓶的……讨论之声响彻整个教室。我一边四处观察,一边巡回指导,没有干涉他们的过分热情,也没有要求他们小声一些。终于,有同学上去写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了,那第一个上去的就是陆潇烨,他写了“空气是透明的”。接着,学生接二连三地来到黑板前。“空气是没有颜色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空气是没有味道的”、“空气是无处不在的”……还有的写出了“空气是很轻的”、“空气是可以流动的”、“空气是没有固定体积的”、“空气是有弹性的”……其中有些结论是本应该学了后面的内容才能得出的,可现在在他们的观察研究下,他们发现了!

看着黑板上那些歪歪扭扭的一条条结论,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又有一种惊喜,一种激动。如果为了保持那所谓的课堂秩序,学生会有那么多收获吗?我又会有那么大的惊喜吗?相信学生,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促学生以个性发展,这些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真正做起来又是多么的艰难,可真要做起来时,又会让我们收获多少的惊喜,给我们多少的期待呢?!

《《空气》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