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 淡烟流水,逝者如川,滚滚江水等,只要是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交
【德】约·雷丁
“休息!统统到校园去!”
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彩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
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老年女教师说。
“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年轻的女教师说。
“经过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老年女教师说。
“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什么心理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
“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老年女教师说。
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先天残废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坏了,是很费钱的。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作伴吧。”
“这儿的人真守旧啊!”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
“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
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颜色在这儿起了泡。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 ……此处隐藏3222个字……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赴广州任职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他到广州任职后,革除此前官员的贪婪积弊,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外国商船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大度博学。随从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拿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 颈联“穷边”二字写出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E.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屈原《离骚》中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下片中,词人以声色点染出戌边将士“不寐”时所闻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②今年夏天,骄阳似火,都市人都喜欢在周末来到乡村享受清凉,采摘品尝新鲜水果,陶醉于瓜田李下。
③强冷空气影响之下,气温持续下降,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潘天寿曾在1956年说“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是空谷足音,在今天,更是绝无仅有。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⑥鱼龙混杂的化妆品市场,已经乱到让人们真假难辨的程度,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些班级的不良风气如果得不到纠正,整个学校的风气就可能受到影响,就难以构建和谐、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B. 《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C. 自1971年联合国把每年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以来,为青年志愿者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社会发展。
D. 进入高三之后,学生借口以作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这对学生的写作极为不利。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B. 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 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于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1970年以后,欧美的营养学家说:“粗粮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吃粗粮有益健康。”____________,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不起营养作用的一种非营养成分。营养学家认为粗纤维吃多了,_____________,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直至1970年,欧美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 ③______,它在预防人体的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出版赣州八境台的一副已经打乱顺序的对联,请按照对联的要求进行重组,上下联各填3句,只填序号。
①天留鸿爪印 ②缅莱公共镇北门,终古回环衣带水 ③凭高一顾
④横绝八方 ⑤地据虎头城 ⑥招苏子归来南海,重新摹写笠屐图
上联:
下联: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20xx年夏天,林志颖带儿子小小志到法国旅游恰好赶上当地的读书节,为了鼓励孩子多读书,当地最大的市立读书馆将会用一份大礼物奖励两周内读书最多的孩子。林志颖和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名,小小志为了得到礼物,十分刻苦,并且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全身心投入到了读书中。一周后,小小志已经读了三本,而其他孩子一本都没读完,林志颖和小小志知道成绩后十分高兴和激动,父子俩都期待着颁奖时刻的到来,而林志颖也相信第一一定属于他的儿子。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是林志颖和小小志都没有想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希望您的孩子放弃这次读书活动,如果他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样,但礼物我们可以先发给你们。”林志颖和小小志虽然极不高兴、甚至非常愤怒,但在工作人员极力劝阻下还是悻悻地退出了活动。
以上材料内容出自两年前网络上疯传的一篇虚假文章,林志颖本人当年就做了公开澄清,但这篇文章今年在网络上又再次成为热议话题,点击、阅读和评论数量超过以往。今天,就这篇文章报道的内容和再次引发执的现象你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看法呢?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