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花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落花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落花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 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呢?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呢?(生答)
2、回忆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过渡:作者一家人到底议论花生的什么?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1、默读议花生部分,出示默读要求:
(1)勾画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什么,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2)勾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标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赞花生
(1)指名朗读7-10段,想一想:大家议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2)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需挖起来才知道。
自由读、指名读思考并回答: 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3)感受花生的可贵品质。
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与埋在地里矮矮的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这是一种怎样的品格呢?(生谈)
(4)感情朗读句子,原文填空。
学花生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1)、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生谈)
(2)引读:一个外表不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果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所以父亲说——
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们做好事,所以父亲说——做有用的人
作者从父亲的议论中感悟到什么?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奉献。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感悟写作方法。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多长时间?课文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议花生又经历的多少时间,课文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父亲的话着重写,这样可以突出文章中心。其他内容略写,因为它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代的作用,又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这篇文章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较“借物喻人”。杂我们身边又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道理,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默默无闻却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等等。从下列题目中自选一个,补充完整,模仿《落花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短文。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作业安排】
1、背诵父亲的话这部分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资料】
电影资料《落花生》、 投影图片、投影仪、投影片。
【自问自答】
自问:一个外表不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怎么理解呢?
回答: 学生根据课 ……此处隐藏23843个字……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过度:课文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并不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所受的家教。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落花生”是他的笔名。为什么他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三、了解大意,理清结构
1.学习生字词
亩 尝 吩 咐 茅 榨 榴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齐读、指名读。
2.师: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学生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四、重点感悟,学习课文
1,师: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
2,下面我们采用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课文。思考:
①哪些部分是重点哪些部分是略写?
②学习重点段,理清写哪些内容;细读细想,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③联系其余各段和课题,理解全文和思想感情。
3,指名读课文重点部分,教导学生学会把详略的手法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六、板书:
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回顾前文,继续学习落花生。
板书 :落花生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师: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
2.师: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师:“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用“居然”一词 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师:学生练习用“居然”造句。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师: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尝花生议花生)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师接:(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生: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师:请孩子们练习用“成熟”造句。
师引导学生“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4. 师: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生: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5.师: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三、回归感情,升华主题: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十自然段
五、 板书 : 种花生 过收获节
种花生收花生 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尝花生议花生 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